诗与远方09|”福建”与“鹰厦铁路”

铁流诗词雨荷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玉蝴蝶】厦门</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b><b style="font-size: 20px;"><div style="display: inline !important;"><b style="font-size: 20px;"> 高 翔</b></div></b></div></h1><h1><b><br>鹭岛金门相望,波推浪鼓,旭日岩光。</b></h1><h1><b><br>古炮幽幽,胡里山透悲凉。</b></h1><h1><b><br>立双刀、成功巨像,锁闽岸、威武炎黄。</b></h1><h1><b><br>杏桥旁,移山填海,朱记沧桑。</b></h1><h1><b><br>难忘,当年鹰厦,沐风栉雨,苦难辉煌。</b></h1><h1><b><br>仗义嘉庚,吐丝集美建侨乡!</b></h1><h1><b><br>厦门市、城浮海上,海吻城、舟铁通航。</b></h1><h1><b><br>阅诗廊,功昭日月,笑落斜阳。</b></h1><h1><b><br>(步柳永玉蝴蝶3词林正韵)</b></h1><h3><b><br></b></h3><h3><b>写于2019年7月6日长春</b></h3><h3></h3> <h3>2019年6月21日下午,我与高翔一行到达福建厦门,高翔与时隔46年、曾共同参加《1972年铁三师技术骨干樟岭培训班》的同学曾福建战友相见,激动万分。</h3><h3><br></h3><h3><br></h3> <h3>曾福建早已为我们订好了爱丁堡国际酒店,安排我们住下后,晚上又设宴给我们接风洗尘。</h3> <h3>一起吃饭作陪的还有曾福建的夫人曾香菊、曾香菊的哥哥林国强、吴水湖等战友。</h3> <h3>曾福建,1969年1月从福建平和入伍,原铁道兵三师11团2营助理技术员、14团助理工程师。1983年调入福州军区工兵一团任作训股工程师,1984-1985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1994年12月任陆军第三十一集团军装备技术部高级工程师,师职,大校军衔。曾福建是铁道兵培养出来、兵改工后调入其他部队为数不多的,继续为国防事业作贡献的部队高级技术人才。我们为有这样的铁道兵战友而自豪!</h3> <h3>曾福建任大校军衔照。</h3><h3><br></h3> <h3>高翔战友1981年调入吉林省军区,1988年授中校军衔。</h3><h3><br></h3><h3>高翔与曾福建两位老战友有着相同的经历,曾在铁道兵同一个师同一个团,参加了同一期技术骨干培训班,铁道兵解散期间又先后调入各自军区继续为部队服务,并授了军衔。两位战友谈到授军衔时,高翔战友开玩笑说,我调到吉林省军区才授了一个中校,你这个大校是我的首长喔!两人开心大笑起来……</h3> <h3>吴水湖,1969年从福建入伍,原铁道兵11团卫生队司药。</h3> <h3>林国强 ,1969年从福建入伍,原铁三师11团4营16连战友。</h3> <h3></h3><h3>2019年6月21日下午,曾福建陪同我们游览了厦门的几个著名景区。曾福建介绍到,厦门的景点被当地人用四句话概括为“一块石头(鼓浪屿日光岩)、一门炮(胡里山炮台)、一座庙(南普陀寺)、两把刀(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双子楼)。图为鼓浪屿日光岩</h3> <h3>在聊天中得知,十几年前,曾福建因为一场大病,我们来之前他才出院不久,行动有些不便。看着他有些吃力的陪着我们,我们很过意不去。每到一个景点,我们就让他在大门口坐着休息,我们自己慢慢游览。</h3> <h3>胡里山炮台</h3> <h3>曾福建与高翔在胡里山炮台山下合影</h3> <h3>南普陀寺</h3> <h3>厦门世茂海峡大厦双子楼</h3> <h3>第一次知道鼓浪屿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八十年代流行的由李光羲演唱的《鼓浪屿之波》。</h3><h3><br></h3><h3>  歌词:</h3><h3>  鼓浪屿四周海茫茫,</h3><h3>  海水鼓起波浪,</h3><h3>  鼓浪屿遥对着台湾岛,</h3><h3>  台湾是我家乡.</h3><h3>  登上日光岩眺望,</h3><h3>  只见云海苍苍,</h3><h3>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h3><h3>  美丽的基隆港!</h3><h3>  母亲生我在台湾岛,</h3><h3>  基隆港把我滋养,</h3><h3>  我紧紧偎依着老水手,</h3><h3>  听他讲海龙王.</h3><h3>  那迷人的故事吸引我,</h3><h3>  他娓娓的话语刻心上,</h3><h3>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h3><h3>  美丽的基隆港!</h3><h3>  鼓浪屿海波在日夜唱,</h3><h3>  唱不尽骨肉情长,</h3><h3>  舀不干海峡的思乡水,</h3><h3>  思乡水鼓动波浪.</h3><h3>  思乡思乡啊思乡,</h3><h3>  鼓浪鼓浪啊鼓浪,</h3><h3>  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h3><h3>  美丽的基隆港!</h3><h3><br></h3><h3>1981年底,国家和福建音协组织一批词曲作家到福建采风,创作以两岸统一为主题的歌曲作品,作家们来到美丽无比的鼓浪屿,北京《歌曲》编辑部编辑、作曲家钟立民,在迷人夜色中沿着鼓浪屿海边散步,聆听海浪、拍打岩石的有节奏的声音,仿佛就像一首乐曲,他边走边听边想,心中默默拍打着拍子,产生了强烈的乐感和灵感,回到房间,提笔用音符创作了一首优美歌曲。后来又跟词作家张黎、红曙合作,终于创作了这首令人称赞的《鼓浪屿之波》。 </h3><h3><br></h3><h3>歌曲经过李光羲首唱、张暴默及抒情女高音歌唱家郑绪岚演唱后 ,从此这首《鼓浪屿之波》风迷全国。1988年该曲获得厦门市政府颁发的首届文学奖特别荣誉奖。</h3><h3><br></h3><h3>鼓浪屿岛上还有一处美景叫菽庄花园。这座花园面向大海,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现代中国园林。它几乎涵盖了陆地、海洋和空中的所有景点,是鼓浪屿最美丽的风景,来这里的游客大多数是穿着时尚的帅哥美女。</h3><h3><br></h3><h3>花园高处有一座钢琴博物馆,我们隐隐约约听到熟悉的《鼓浪屿之波》钢琴声传来……。</h3><h3><br></h3><h3>想来鼓浪屿看看,就是因为《鼓浪屿之波》,一种乡音,一种思念之情,更因为女儿现在台湾,让我在这首歌里找到了共鸣!我们一路攀爬岩石,一边轻声和唱,悦耳的音乐一直吸引我们爬到山顶。</h3><h3><br></h3><h3>钢琴博物馆,收藏有众多著名的钢琴,还有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的简介。参观完几间钢琴房,循着琴声望去,原来是一小女孩坐在钢琴前,她娴熟、专注地弹着,游客伫立在四周,都被悦耳的钢琴声打动了,无人离开,直到一曲弹完,女孩休息,众人才各自散去。</h3> <h3>菽庄花园的海滩上</h3> <h3>岛上各种风格的建筑</h3> <h3>南碑廊</h3> <h3>游览了厦门几个著名景点,圆了我的鼓浪屿之梦,第二天就要返回南宁了。曾福建说:“明天下午还有点时间,我找辆车,明天带你们去集美看看吧。”福建我是第一次来,集美这个名字好像有点耳熟,以为是个什么森林公园之类的。</h3><h3><br></h3> <h3>来到集美,原来这里是海边,曾福建的女儿曾瑛告诉我们,端午节这里经常比赛划龙舟,很热闹。不远处有一座大门,类似于围起来的海边公园,曾福建介绍说里边有陈嘉庚纪念馆,你们可以进去看看。</h3> <h3>进入园内,原来这里是《鳌园——陈嘉庚墓》的所在地,园内几乎看不到别的景色,海边只矗立有一座高高的纪念碑《集美解放纪念碑》。</h3> <h3>纪念碑对望,就是《陈嘉庚纪念馆》。</h3> <h3>陈嘉庚,生于1874年,著名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厦门集美区)人。</h3><h3><br></h3><h3>1913年,陈嘉庚回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各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h3><h3><br></h3><h3>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h3><h3><br></h3><h3>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的邀请,回国参加中国政协筹备会,以华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中国政协会议。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此后,陈嘉庚历任中央委员,政协第一届常委,中央华侨委员,华东会副主席,中华侨联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政协第三届副主席等职务。</h3><h3><br></h3><h3>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病逝于北京,享年87岁。后安葬于福建集美鳌园。</h3><h3><br></h3><h3></h3><h3>陈嘉庚先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不仅中国内地人尊敬他,而且华侨和海外华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内外都将永放光芒。</h3> <h3>参观完集美村的《陈嘉庚纪念馆》,曾福建又带我们来到另一处地方——厦门海堤纪念公园。</h3> <h3>沿着海堤公园纪念碑走不多远,只见一小座纪念碑矗立着,走近一看,原来碑文写着《移山填海》几个字。这熟悉的字眼让我不禁惊喜,因为我知道,“移山填海”不正是当年铁道兵修建“鹰厦铁路”的象征吗?</h3><h3><br></h3><h3>通过查找资料,当年修建“鹰厦铁路”的故事,在我脑海里逐渐浮现……</h3><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嘉庚首倡修建福建铁路</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1949年12月陈嘉庚回国后,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提出了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并获得通过。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福建筑路的正确意见,当为彻底支持。”1950年6月,在中国政协第一届会议上,爱国侨领陈嘉庚提出修建福建铁路的提案,获得通过。20万铁道兵和民工劈山开路。鹰厦铁路建设确定后,中央决定调铁道兵入闽,力争用两年时间修成。</h3><h3><br></h3><h3>1955年前后,在福建山河之间的崎岖道路上,铁道兵部队7个师浩浩荡荡地向闽赣挺进,进驻鹰厦线各主要路段。历史资料显示,集结在鹰厦线的铁道兵,最多时竟达到了12个师。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唱着《铁道兵之歌》,承担起抢筑福建第一条出省铁路鹰厦线的艰巨使命。</h3><h3><br></h3><h3>鹰厦铁路以山高路险著称,其中茅店高填工程8公里的距离内,开凿3座大隧道,最长1460米,最短的也有530米“咽喉工程”与“心脏工程”。时任福建省领导的叶飞曾用一句话形容:“如果说厦门海堤是移山填海,那么鹰厦铁路就是劈山开路。”全线最艰巨的工程是武夷山工段和分水岭工段。王震将军曾说:凿通武夷山是“咽喉工程”,劈开分水岭是“心脏工程”。</h3><h3><br></h3><h3>凿通武夷山脉之大禾山,是铁路由江西进入福建的“咽喉工程”,担任这段工程任务的是铁五师。按计划规定,隧道的掘进速度是日进2.4米,但开头日进度不到1米。“尖刀连”连长尹尚龙为此寝食不安,连续几天几夜泡在工地上。几经试验,这位当年三五九旅的炮手,终于摸索出了一种连环爆破法,日进度一下上升到5.6米,以后又达到10.8米,提前2个月完成了工程。另一段艰巨工程,是永安与漳平交界的戴云山岭头工程段。即使有愚公移山志,用人工挖山推平,不知要挖到猴年马月。通过“诸葛亮会”,铁道兵决定采取爆破方法。爆破工程师朱忠节同苏联专家反复研究,设计出“铁道兵经验公式”,连续进行了20多次大爆破,硬是在戴云山区海拔600米的分水岭上,一举削平了几座山头,开凿出长达700米的铁路通道。</h3><h3><br></h3><h3>赤头山是最后一个顽固堡垒。要将其夷平,需装上244吨炸药,掀翻18万方的土石,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爆破试验。1956年4月,叶飞同王震亲自来到起爆现场观看。随着指挥员一声“起爆”令下,巨响震天,地动山摇,满天飞砂走石。硝烟散后,80米高的山头不见了,右侧的山谷却被填平了。八一电影制片厂专门拍下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壮观场面。</h3><h3><br></h3><h3><br></h3> <h3>旧的鹰厦铁路已经被新的铁路线替代</h3> <h3>厦门海堤现貌</h3> <h3>图为原铁三师著名词人高翔在拍摄收集资料</h3> <h3>鹰厦铁路的建设,有其特殊的政治和军事意义。<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线路走向</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鹰厦铁路北起江西鹰潭,在赣闽两省边境地区穿越武夷山地后,沿闽江支流富屯溪谷地延伸,到达南平附近的外洋车站,线路折向西南,顺着闽江另一条支流沙溪谷地修筑。然后在永安附近改向东南,穿越戴云山脉,进入闽南的九龙江流域,沿江而下,经过集美和厦门两道海堤(2010年1月30日起改走杏林铁路大桥,集杏、高集两座海堤的铁路已拆除)到达厦门。<br></h3> <h3>鹰厦铁路由北向南伸延,除鹰潭至上清、磹口至郭坑(现漳州东)、冰厂至厦门较为平坦外,其余大部蜿蜒于崇山峻岭、河川峡谷之中。线路要穿越武夷山,通过戴云山,跨越九龙江等水系,还要移山填海,构筑一条跨海长堤,把被大海隔离的厦门岛同陆地连接起来,工程艰巨得复杂。<br></h3><h3><br></h3><h3>1954年第4季度,铁三、五、七师进入鹰潭至光泽120公里间进行施工准备;1955年2月21日,鹰潭至资溪60公里地段正式开工。4月下旬至5月底,铁一、二、十、十一师陆续从黎湛线调至鹰厦线;铁六师和独立桥梁团完成黎湛线收尾工程后,分别于9月和10月转入鹰厦线。参加鹰厦铁路修建的铁道兵部队计8个师1个独立团。</h3><h3><br></h3><h3>1955年4月,王震司令员、刘克技术副司令员率工作组同苏联专家一起,赴鹰厦线调查,按1957年底通车要求,共同确定设计、基础、施工三方集中南平办公,由铁道兵党委统一领导。铁道兵领导机关于5月份由广西贵县移驻福建省南平。全线分为11个工程段,闽赣两省动员12万民工参加筑路。</h3><h3><br></h3><h3>1955年10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彭德怀要求铁道兵再提前一年建成鹰厦铁路。参加修路的全体官兵、职工、技术人员和民工响应号召,决心为实现提前一年通车而奋力拼搏。同时,采取改善设计,削减工程数量;集中使用机械,保证重点工程;采用大爆破,加快施工进度;铺架作业中采取预架梁、预上碴、预铺枕等措施。</h3><h3><br></h3><h3>施工部队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展开劳动竞赛,掀起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在施工装备水平低,大部分施工作业要靠人力完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提合理化建议,向重点难点工程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h3><h3><br></h3><h3>从1953年开始,福建省动员“万人大军”,抛石入海,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得以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h3><h3><br></h3><h3>经过广大军民1年零10个月的艰苦奋战,于1956年12月9日铺轨到达厦门,实现了提前一年通车的目标。</h3> <h3>一位管理铁路建设发展的资深人士说,随着其他出省铁路通道的建成通车,鹰厦铁路就基本上完成了其当初定位的历史使命——重点为军事服务,兼顾经济发展。当福建铁路建设发展史掀开新的一页时,鹰厦铁路将不再独自辉煌。</h3><h3><br></h3> <h3>铁道兵老照片记录了当年移山填海的过程</h3> <h3>i</h3> <h3>凭栏而望,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几十万铁道兵战士和福建人民肩挑背驮、炸药开路修建的场景。当年在缺乏大型现代化施工设备的条件下,从修建到通车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铁道兵司令员王震曾经很长时间在鹰厦铁路工地一线指挥、带头劳动。为了这条铁路建成通车,数百位铁道兵战士长眠在鹰厦铁路两侧散落的烈士陵园里。</h3><h3><br></h3><h3>从1957年建成通车40年来,鹰厦铁路以一己之力,支撑了福建和内地的联系,为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不应该忘记英勇的人民铁道兵,不应该忘记鹰厦铁路,更不应忘记为修建鹰厦铁路牺牲的铁道兵战士。</h3><h3><br></h3><h3>向鹰厦铁路致敬!向铁道兵致敬!向为修建鹰厦铁路牺牲的革命烈士致敬!</h3> <h3>感谢曾福建战友,带我们来到鹰厦铁路的这个旧址,给我上了一堂具有现实意义的铁道兵光荣历史教育课,给我在传承铁道兵文化的道路上增添了动力,铁道兵万岁!</h3> <h3>美丽的厦门,美丽的鼓浪屿,动听的《鼓浪屿之波》,美丽的宝岛台湾,爱国侨商陈嘉庚,英雄的铁道兵,具有历史意义的“鹰厦铁路”……这些特定的符号,通过曾福建,在我心里串了起来……那么熟悉、亲切、感人!在此,我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福远方的战友身体健康!</h3> <h3>文字:何燕宁</h3><h3>摄影:何燕宁、高翔、曾福建</h3><h3> 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h3>